»»Marc Jacobs在紐約蘇活區的店被法國塗鴉藝術家Kidult大剌剌噴漆上ART斗大字眼,小馬哥也不甘示弱回敬了以噴漆店面照印製成T恤,還在圖案下方印寫著Art by Art Jacobs上推特(Twitter) 推銷,一件689美元,逆襲了塗鴉藝術家的微嗔抗議。但矛盾的是塗鴉和時尚永遠有著愛恨糾葛,誰都不想遠離對方。

Marc Jacobs的招牌被噴漆,但卻被設計師轉作服裝創意。
從憤怒邊陲到主流
原本於70年代隨著嘻哈流行文化興起的塗鴉藝術,跟著普普運動和街頭創作,做為次文化份子反諷籌碼,大量運用噴漆、麥克筆或模版工具,肆意於公共建築外牆、廢墟或任一車體外殼書寫抗議式文字,甚至留下自己名字,抒發自己的心聲或是當作畫地占領的工具手段。沒想到單純只是口號、沒有像傳統畫派擁有特地繪畫手法,作風相當隨性的塗鴉運動,竟成了和時尚掛勾的利益工具。
最初的塗鴉運動,眾說紛紜,最遙遠的可以從遠古時代的壁畫與希臘石柱雕畫說起,但多數人認同的則是嘻哈運動的創始者Afrika Bambaataa所帶動,響應著黑人運動讓當局注意到社會邊陲者的存在,屬於地下式的藝術創作。而塗鴉的發酵其實可以追溯至60年代初於美國費城,畫家Cornbread 與 Cool Earl 在市區四處隨意用漆彩噴寫他們的名字,引起大眾注意,渲染到華盛頓、紐約布魯克林與鳳凰城等地,逐漸開花成型,但是一直到〈New York Times〉在1973年報導了一篇關於創作者TAKI 183的文章,描述他以「TAKI 183」字眼在城內留下行蹤,隨後緊跟著出現Julio 204、JOE 182 等文字符號,受到年輕人愛戴,跟著仿效,令〈New York Times〉形容此番街頭文字塗鴉為有如炸彈轟炸過般,擴散速度極快。原本僅是邊陲藝術,難登雅堂之作,竟因為一些創作者、影片製作和年輕族群推崇,導致80年代初的一些藝廊、博物館開始重視塗鴉藝術的新興勢力,而純以文字、符號抒發的圖騰也讓高級時尚對其有了興趣。

一張從Martinez Gallery傳出的照片,看得出當時在1975年左右,塗鴉畫家以文字符號在列車噴灑印記的現況。
塗鴉藝術創作者不計可數,最為人知者莫過於Jean Michel Basquiat和因愛滋病逝的Keith Haring,以及幽默式搞抗爭的Banksy。其中的Banksy還曾將他的作品反拍成電影,享年僅26歲的Jean Michel Basquiat,是美國70年代末頗具知名度的紐約素人塗鴉藝術家,19歲便開始加入塗鴉繪畫一員,同時身兼演員、歌手身分。Jean Michel Basquiat的畫風充滿黑人文化與大量骷顱頭的拼貼圖像,色彩選擇相當隨性,筆觸也不受拘限流露半詼諧與帶點死亡訊息的畫風,因緣際會在某個用餐場合遇見了Andy Warhol,得其助力,名氣更加響亮,後來曾因Andy Warhol過世,有段時間變得鬱鬱寡歡,終因吸毒過量致死。他的不羈之作,在90年代受到一些畫廊炒作,讓不少時尚品牌紛以其為靈感創作,好比是法國設計師Jean Charles de Castelbajac與潮牌Reebok等,紛以其畫作為設計圖騰。

左為Jean Michel Basquiat 1984年作品Untitled(Skull),右為以之為名的畫展現場。
另一位Keith Haring,也是美國塗鴉藝術的佼佼者,其畫風更深受時尚品牌喜愛,並延續成系列創作。Keith Haring初期的成名作該是穿梭在紐約地鐵站間,利用廣告紙以粉筆書畫俏皮人形,一天至少畫上40張作品,因為媒體大肆報導下,隨而引來藝廊和收藏家爭相收購,Keith Haring於1986年開設了pop shop販售著畫作的系列相關商品,舉凡T恤、玩具公仔和球帽等,也羅列了和其他品牌聯名合作的商品,可惜的是1990年,年僅32歲的Keith Haring因病過世,pop shop也在2005年左右宣布關閉,還好有Keith Haring文化基金會不時舉辦活動,並和現下設計師品牌聯名合作,得以見到當代塗鴉大師的經典語彙。

Keith Haring(左)雖逝世已久,但其1978年到1982年間的創作(見右圖)仍影響不少時尚設計。
雖諷時尚但也被時尚所愛
不過既然作為對主流文化的意識反動,當然也會像文章開頭的塗鴉藝術家Kidult向時尚表達抗議姿態,據聞Kidult已經在Louis Vuitton、Hermes、Christian Loubotin專賣店進行過類似潑漆舉動。這一次在Marc Jacobs紐約蘇活店漆灑「Art」,還一本正經拍下品牌工作人員清掃畫面,稱不稱得上藝術舉動,有賴看官自由心證。但如此的反諷動作其實也能成為藝術家的行動藝術靈感。好比是同為法國街頭藝術家Zevs,他非常喜歡將品牌logo當作創作符號,用噴槍或是一般滾刷道具,藉地心引力任由油漆恣意淋下痕跡,讓Chanel經典雙C和Louis Vuitton的Monogram變成交融狀,自有特定族群喜愛。

法國街頭藝術家Zevs喜歡將品牌商標當創作元素。
文字商標的百般利用
對塗鴉藝術家而言,個人的名字如同是自己的品牌,在公共建築外牆留下自己名字的銘記,等同於宣揚了自我意識文化,從中可看出塗鴉藝術對於文字的推崇與利用,相較其他藝術支流更為慎重,而塗鴉的文字文化也間接影響到時尚圈對於文字符碼的愛戴。80年代首推其衝的,非Moschino和Vivienne Westwood莫屬,他們各自將標語繡印在上衣;Franco Moschino甚至運用問號,當作形象廣告術語,其品牌Moschino與副牌Moschino Cheap & Chic也不時見到文字符號的創作靈感。Iseey Miyake曾以日文為塗鴉符號在時裝上書寫,荷蘭設計師Viktor & Rolf更相繼在2007年春夏和秋冬的男裝推出文字壓印的襯衫西裝。就連配件品牌Anya Hindmarch也曾以「I’m Not A Plastic Bag 」為標語,印製成環保購物袋,造成搶購熱潮。

文字符號成了時尚設計師愛用icon。(左為Moschino形象廣告,中與右各為Viktor & Rolf 2007春夏和秋冬系列)